成功案例
CASE
咨询电话
400-123-4567
手 机:13988999988
电 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邮 箱:[email protected]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 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邮 箱:[email protected]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微信扫一扫
人工智能+教育,变“大水漫灌”为“滴灌”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古话说,圣人按材施教。以人为本、个性化教学一直是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之一。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教育往往采取“统一教学模式”。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推动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灌溉”。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覆盖城乡的资源共享网络。不仅“输送”北京、汕头等发达地区的优质课程ghai到偏远地区,而是利用大数据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例如,山区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平台会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业数据,优先讲解关键知识点;如果学生经常在平台上浏览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系统会自动匹配并推荐相关的文化拓展课程。在浙江杭州,一些学校正在尝试“未来教室”。学生佩戴简单的脑环后,可以实时收集注意力波动和记忆峰值等脑电图数据。该系统还将在课后推送一对一的虚拟教学……这些数据驱动的方法将有助于摆脱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实现“千人、千人、千人千面”的教学模式。当然,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不能完全依赖AI。如果说AI个性化仅仅在于一对一精准反馈给学生用户,那么AI数据库本身还是标配;那么“言行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就在于每个老师根据自身经验所展现出的独特个人魅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AI所无法替代的。同时,虽然AI可以提供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反馈,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发、价值观的塑造。 AI难以复制的绝对是“温度”。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能热衷于通过皱眉、低头等微表情捕捉学生未言明的困惑。当学生因失败而沮丧时 考试老师的一句鼓励、一次倾心的倾诉,可以帮助孩子重拾自信……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是冰冷的算法和数据无法实现的。要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和传统经验。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趋势,利用强大的算法来弥补传统模式忽视学生差异的缺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用标准分和正确答案率来评估孩子的成长。让AI时刻带来“温暖”,守护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我国已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编程技能,而且通过实际的现实生活场景激发思维能力。部分大学开设“AI+医疗”“电影”课程,学生利用算法优化病例诊断流程,同时学习如何在医患沟通中平衡技术精益求精与人文关怀。让学生学会人工智能训练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突破,让技术服务“教人”,而不是让教育容纳技术。AI+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教书育人”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未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必须在坚守人性和教师主导的教育底线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真正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注入精准助力和温暖关怀。 (作者为复旦大学副教授)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产品



